全國客家日--「天穿日」的傳統與現代意義
民國99年9月行政院客委會在多方面徵詢學者、專家與民調意見後,正式公布每年農曆正月二十日 ,即「天穿日」為全國客家日。
「天穿日」脫穎而出成為「全國客家日」的原因?根據客委會的說法,其一為具有客家文化的獨特性,其二為無族群排他性,其三為具有國際發展性。這三項原則,作為遴選「客家日」的要件,的確十分妥適。
2012年芎林各村社區參加全國客家日踩街活動實況
|
不過,客委會發行的「天穿日由來」宣傳摺頁中,對於「女媧補天」的傳說,引自「淮南子‧天文訓」共工氏與顓頊相爭為帝的說法。這一點,自然引起許多學者專家的議論。有的認為「共工氏是遠古時代的水神,顓頊是西元前二千多年黃帝的孫子,彼此年代不同,且水神怎會與人爭帝?」(張福普)有的認為「神話傳說沒有對錯、真假,將共工與顓頊連貫在同一時代,無須太在意,倒是啟示現代人愛護地球,做好環保,才是重點。」(何石松)也有的認為「漢文化兼容並蓄,與其爭執神話的年代、人物,倒不如考據其流傳的過程和對當代的意義。」(羅烈師)
2012.02.22.芎林鄉第一次慶祝「全國客家日」,地點在廣福宮廟埕」。
|
有關「女媧補天傳說」的版本,本來就有多種。除了「淮南子‧天文訓」的說法外,《淮南子·原道》記載為共工與高辛氏之戰;《雕玉集·壯力》記為共工與神農氏之戰;《路史·太吳紀》記為共工與女媧之戰。《史記·補三皇本紀》則記為水神共工與火神祝融的交戰。這些傳說,孰是孰非,難以定論。個人認為,全國客家日既然訂在「天穿日」,它的傳統意義是什麼?所需賦予的現代意義又是什麼?
就傳統客家習俗而言,「天穿日」當天,男人不下田,女人不拿針,並以唱山歌自娛。代表客家人很早就懂得要給予大地休養生息,要對大地感恩、惜福,並且有男女平等最早的休假觀念。這便是「天穿日」的傳統意義。引伸到現代,重視環保,節能減碳,愛護地球,永續發展,更是應該去重視強調。
基於上述因素,個人認為「天穿日」由來的說法,宜採用《史記》「水神共工與火神祝融交戰」之說。據說水神因為戰敗,憤而把天弄破,造成天河之水注入人間,以致釀成極為慘重災禍。近年來,地球南北極上空的臭氧層破洞以及溫室效應越來越顯著等問題,這不是在警告我們現在的天也可能有了破洞嗎?特別是去年以來,北美、歐洲與中國大陸等地紛紛發生空前的大風雪,澳洲也出現罕見的大洪水,這些災難的產生,與氣候急遽變遷,有密切關連,而此正是人類毫無忌憚使用煤炭與石油等燃料破壞環境使然。
我認為祝融的戰勝,代表火氣旺盛,濫用能源。共工的戰敗,怒而破天,代表氣候遽變,天災肆虐。至於補天之說,則說明古老的中華民族,早已有了環保意識。
因此,將古代「共工與祝融交戰引起女媧補天」之說與現代「濫用能源造成臭氧層破洞」之說,結合在一起,喚起人類節能減炭,做好環保,是賦予古老傳說新生命,建構「天穿日」現代意義的最佳做法。今天,台灣的客家人要能夠「立足客莊,放眼天下」,讓人類共同的議題與願景,融入客家文化之中,使它具有世界觀,能夠永續傳承,蓬勃發展,應該是「天穿日」被定為「全國客家日」的重要意涵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