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山國王信仰在芎林
一、客家人的守護神
三山國王一向被視為臺灣客家人的守護神,有客家人居住的聚落雖然不一定有三山國王,但是有三山國王的地方,總是有客家人居住,或曾經有客家人居住過。曾國慶研究彰化縣三山國王廟時云:「三山國王之於客家人,與開漳聖王之於漳州府人,清水祖師之於安溪縣人,保生大帝之於同安縣人,廣澤天王之於南安縣人,是相等同的,都是族群的信仰神。」
位於石潭村的三山國王廟--「福昌宮」是芎林鄉最古老的一座廟宇
所謂「三山國王」即巾山國王、明山國王與獨山國王等三位山神,源自於廣東省潮洲府揭陽縣霖田都阿婆墟。芎林的先民主要來自於廣東省潮洲府的大埔、饒平與揭揚縣,嘉應州的鎮平(蕉嶺)與長樂(五華)縣及惠州府的陸豐等縣。全鄉客籍住民比例高達百分之九十五以上,信仰來自原鄉的三山國王是很自然的。在芎林,有廣福宮、福昌宮與惠和宮等三座廟宇以「三山國王」為主祀神明,這些廟宇,民間俗稱「王爺廟」,其中廣福宮的信眾涵蓋芎林、文林、新鳳、中坑、水坑、上山、下山等七村,是芎林鄉內活動力最強的廟宇,許多重要慶典或祭祀活動,以它為中心。至於福昌宮的信眾涵蓋石潭、永興兩村,惠和宮則涵蓋秀湖、五龍兩村,三座廟宇的信仰圈範圍加起來正好涵蓋了整個芎林鄉,足見三山國王在芎林人信仰上的重要性。
二、三山國王與芎林墾拓
(一)墾拓草創時期與福昌宮的建立
芎林原名九芎林,漢人入墾之前,原屬原住民游獵棲息之荒埔地。乾隆四十年至五十年(1775-1785年),有粵籍墾戶姜勝智及劉承豪等向竹塹社通事什班、土目斗限比抵給出墾批,率先入墾。什班及姜勝智並建公館於今之九芎林市街,展開開疆闢土工作。由於此一時期,九芎林一帶大部分仍屬蠻荒,蠱毒瘴癘,天災人禍,種種不確定因素,一直困擾與威脅著墾民的生命與財產,因此,姜勝智等人遂於乾隆四十九年(1784年)迎請源自原鄉廣東省揭揚縣的守護神---三山國王,於今之石潭村創建簡陋廟舍,名之為「福昌宮」。寄望藉此,庇佑墾民,消弭恐懼,安定人心,進而激發鬥志,順利完成墾拓大業。
芎林市街廣福宮現貌
(二)墾拓發展時期與廣福宮的建立
乾隆五十年(1785年)以後,芎林墾拓進入發展期,五十年至五十二年(1785-1787年),劉承豪與林拱寰、林體魁等分別向土目斗限比抵給出墾批,開闢九芎林下山一帶荒埔。五十三年(1788年),九芎林一帶正式劃歸番屯,委姜勝智為佃首。五十五年(1790年)奉准設立官隘,入墾漢民,日漸增多。五十八年(1793年),九芎林公館(即今芎林市街)附近土地,已經大致上拓墾完成。嘉慶五年(1800年),劉承豪與姜勝智等人,有感於九芎林能夠開闢建庄,實乃三山國王神靈庇佑之故。於是邀集地方信士,集資興建廟舍,名之為「廣福宮」。
(三)墾拓完成時期與廣福宮地位的形成
九芎林庄建立後,作為墾務推展與墾民活動中心的公館,成為墾務向外擴展的重要根據地。嘉慶十年(1805年),姜勝智任命三個兒子開闢九芎林庄附近旱溪內埔地,同時招得佃人開闢五股林。十二年(1807年)又招佃人進墾猴洞(今之秀湖村一帶),甚至延伸到橫山地區。十三年(1808年),竹塹社土目潘文起,招漢人陳登雲兄弟,開墾九芎林埔東至石壁潭一帶土地,十四年(1809年),又招得漢人劉承德開闢大水坑(今水坑村一帶)。十七年(1812年),再招得范俊興開拓五股林,姜懷齊開闢燥坑及張娘生開拓水坑內土地。至道光初年,芎林境內一些零星荒埔,包括五股林崁頂、下山一處、九芎林公館街尾、水坑口、倒別牛及石潭溪洲等地也相繼墾成。及至道光中葉,芎林境內大部分地區已完成拓墾,九芎林市街的繁榮也因此達到空前盛況。
是道光元年(1821年),地方仕紳黃克昌、何俊享、徐元華、劉維翰、劉嵩山、姜殿魁、林賢德、鄭家寶與劉珍亮等,鑑於原有廣福宮廟舍過於簡陋,而地方墾務發展已有相當成果,居民生活逐漸提升,九芎林街商業發展日趨活絡,因此共同倡議改建,以錢什班所施山場公館之位置及劉長亮加施地基六尺做為廟地,興建國王宮(即廣福宮)。廣福宮改建後,三山國王聖像實際上還在石壁潭的福昌宮,而且每年平安戲祀典,仍須至石壁潭恭迎聖像。及至道光六年(1826年),由於發生三山國王聖像被原住民盜取後,因腹痛不已,乃急將聖像請出,最後失而復得的顯靈故事,眾信士乃將之恭請至九芎林國王宮安位。三山國王顯靈的事蹟,對於強化鄉民確認其為地方守護神的信仰有其一定的效果,而聖像恭迎至人口較為稠密,商業較為發達的九芎林市街,更提升了廣福宮的信仰圈地位。
咸豐五年(1855年),地方仕紳黃克昌、劉維翰、劉嵩山等,倡議設置中元祭典,從此芎林每年舉辦慶讚中元,所有祭典活動便以廣福宮為主廟與活動中心,流傳至今日,仍然是綿延不斷,其對芎林人的影響,不言可喻。
廣福宮內三山國王神像
三、結語
三山國王是先民移墾芎林時最先引進的神明,芎林能夠建莊成功,大家都認為是受到三山國王庇佑的緣故,所以說三山國王做為墾民的保護神的意義非常重大。而融入義民信仰與中元普渡的祭典儀式後,更強化了芎林人的宗教信仰模式。多年來芎林鄉內有七個村輪流參與中元普渡的祭典活動,活動的中心便是在廣福宮。如果說,你要瞭解芎林的歷史、民俗、宗教與文化發展,那麼「廣福宮與三山國王」,絕對是不可或缺的見證資料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