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林閣—清治時代頭前溪中上游學術文化中心
文林閣即文昌廟,位於芎林鄉文林村文山路238號,光緒二年(1876年)建,是芎林地區歷史悠久,文化意義最為深厚的一座廟宇。文林閣之緣起,可溯及清代同治末期:根據「文林閣序」云:「同治末期,有舉人鄧兆熊設教於現今廟址,塾下學子之眾、人才之傑,斯時住在竹東、橫山、芎林、六家等士紳,盡皆受其春風化雨者,斷非誇說。
光緒初年,鄧氏更集學子創立文林社,廣攬舉人秀才,誠為頭前溪流域地方人士研究學問之中心。」又云:「光緒二年,老師林學源鑑及民俗人心不古,為挽回人心,淑世導俗,倡設廟宇。得彭殿華、劉維翰、鄭益豐、林日榮、官與清、曾永發、彭開日、彭阿慶、鍾枝順等之贊同獻款捐地,將學堂建成,名曰芎林文林閣,亦稱文祠。奉祀文昌帝 君,關、呂、張三恩主,神農先帝,為地方士農工商各界信仰中心。
茲將當時文林閣奉祀諸神如左:龍虎山正一真人、法中冠帶黃仙翁、南宮太乙柳天 君、南天王靈官天君、蓬萊第一峰仙翁、崑崙山修道真人、復善堂歷任天君。」以文林閣者,原為學者秀才以文會友、講學論道之處,為了擴大導風易俗,教育民心,以作育地方英才,進而創立廟宇,成為地方學宮。而文林閣之所以能創立,舉人鄧兆熊講學於先,老師林學源光大於後,可謂首當其功。文林閣成立後,群賢薈萃,盛況空前;頭前溪中上游各莊學子慕名前來就學者,絡繹不絕,使文林閣不僅成為芎林地區最早且最具規模的教育機構,甚至成為清治時代頭前溪中上游地區的學術文化中心。
「文林閣序」
中亦云:「文林閣……建築於九芎林庄高梘頭,為鄉人教讀之所,各位士紳自擬為地方學宮,蓋在當時竹塹縣治外,鄉村文風唯九芎林最盛,蒙館竟達二、三十所,樹杞林堡俱係粵人,凡三年歲科兩考,均有不少粵籍門生赴縣、府試,著有文聲。」足見文林閣,在清治時代民風蔽塞的鄉村中,所扮演啟迪民心,弘揚文化的功效,誠為既大且深矣!
【按:文林閣原有「創建文林閣碑」及「創建捐題碑」記載創建原由,兩者均立於光緒二年,前者雖已遺失,惟碑文尚在,內容可參見本書第二篇第四章—古蹟碑碣。後者目前則置立於廟埕前「懷念亭」中,為砂岩石碑,因年久失修,風化剝蝕嚴重,部分內
容已不易辨識。】
文林閣成立後,不僅發揮文教作用,同時為了勸善懲惡,扶危濟困,特於明治三十二年(1899)設「復善堂」,一方面擔負起社會救助之重責,另一方面也舉行扶鸞降筆幫助鴉片癮者戒煙。明治三十三年(1900)三月,文林閣分設組織,原有「復善堂」改組成立財團法人「存仁院」,對於救貧濟困等社會福利工作,更是不遺餘力。
民國初年,頭前溪流河道變遷,廟產荒地變成良田,收入頓增,乃設立獎助學金,嘉惠地方學子。民國二十一年(1932),經理人劉家水、林文勝、林玉來等發起改建,將原有廟舍改為四合院式建築,土牆屋頂改為紅磚琉璃瓦。當時之文林閣,右護龍為「翰墨林」,左護龍為「圖書府」,正廳內有「師表常尊」、「人林化成」等古匾。門柱上有:「恩頌梓潼令仰先考創教芎林滿架五經書榮登祿籍;德沾陰騭文思寒家樂遊泮水一門三秀士寵獲銓衡」及「文作金言傳經遺世訓;林開繡壤教稼厚民生」等對聯,廟埕左側則設有一惜字爐,名曰「敬聖亭」,充分說明文林閣教化民心,崇尚文風的立廟宗旨。同時,文林閣又將廟後所屬大片土地,撥予芎林國小,以作育更多學子。
民國四十二年(1953),文林閣復設立「財團法人文林閣獎學財團」,由劉興基擔任首任董事長,對於品學兼優學生暨清寒貧困者,提供獎助學金,並舉辦各項文教文化活動,頗受地方人士的讚譽。民國五十四年(1965)六月,新竹縣立圖書館芎林閱覽室成立,文林閣無條件出借廟舍一隅,以為使用。民國六十五年(1976),舉辦一百週年廟慶。八十年(1991)夏,廟殿東廂因年久失修,腐朽倒塌,為維護廟譽與安全,經眾議決,推劉阿鋉、劉清波等人負責重建新廟。八十一年(1992)五月二十一日 鳩工興建,至八十五年(1996)一月九日 竣工落成。新廟高三樓,一、二樓提供學子閱讀及文化學術活動之用,三樓則為廟殿,整座廟舍廟金碧輝煌、雄偉壯觀,矗立於芎林街上,十分醒目。
由於文林閣是芎林地區唯一奉祀文昌帝 君的廟宇,久而久之,遂成為讀書人的信仰中心,特別是每逢考季,各地應考學子前往膜拜,祈求上榜中第者,總是絡繹不絕。而文林閣內,應試高中、金榜題名者的還願燈籠,更是經常掛滿殿前,蔚為奇觀。【按:此為文林閣改建前之景觀;改建後改以題名錄方式,張貼於大殿兩側牆上,相互輝映,對讀書人有莫大的鼓勵作用。】長久以來,芎林鄉人文薈萃,文風鼎盛,文林閣的影響功不可沒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