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2月4日 星期二

芎林第一座縣定古蹟--鹿寮坑鍾屋

芎林第一座縣定古蹟--鹿寮坑鍾屋
       
       民國九十年,為了撰寫芎林鄉志,踏片芎林鄉境內的大街小巷、田間小道與山林步道。在進行田野調查中,發現芎林鄉境內竟然擁有一座非常獨特的傳統民宅建築,那就是華龍村鹿寮坑的「鍾屋」。
   
「鍾屋」坐落在鹿寮坑的「坑肚」裡,是一幢單落正身七開間,左橫屋二槓,右橫屋一槓的客家傳統伙房屋。鍾屋原有一百多年歷史,為鍾裕開先生所建。1950年左右拆除重建。雖然它的建築規模不算是很大,建築材料也已改成實磚牆,不過,它的特殊性與文化價值卻值得大書特書。先就環境形勢或建築格局的獨特性來說,鍾屋至少有下列三大特色:

一、右橫屋第二間起至第三間,因地勢陡降,形成駁崁,以致變成二層樓屋。不過,屋脊高度仍能符合由內而外逐次降低的要求。至於左橫屋,雖有兩條(各三大間),因全在駁坎上,為一樓建築,與一般民宅並無二致。

二、.左右橫屋最外間之外,另有二幢建在駁坎下的二層樓屋,分別與橫屋垂直或平行,形成四面有屋舍的圍聚型格局。不過,橫屋與樓屋並未直接連通,且左右兩邊各有通道階梯,上接院牆大門,而樓屋中央並未開有大門,與一般所謂的「雙堂屋」迥然有異。
鹿寮坑鍾屋環境形勢非常優美

三、由於建在山腰上,四周環境非常優美,特別是從底下入口處仰望,宛如一座歐式的古堡,散發出許多「美的視覺元素」。

再就文化資產的價值來說,東海大學建築系郭奇正教授特別從鍾屋伙房發展的歷程,茶葉產業的變遷,以及建築構造與形貌等多元角度觀察,至少有下列五項價值:(2013
一、新竹近山地區少數現存家族經營之製茶場。
二、見證芎林鹿寮坑地區查產業之歷史。
三、伙房平面佈局之特殊性。
四、建築材料與構造之應用,於現存傳統建築中之特殊性。
五、因地制宜所營建之兩層樓橫屋之稀少性。
   
的確,上述五項價值,做為判定鍾屋為「縣定古蹟」的理由,是綽綽有餘的。不過,還有一點似乎也應該去強調。那就是鍾屋所蘊含的「客家特質與精神」。而所謂的「客家特質與精神」,則除了「硬頸」外。不外乎有:1. 勤儉樸實與刻苦耐勞。2.重視「倫理尊卑關係」。3.重視教育與追求功名。
   
先就第一點來說,鍾屋伙房規模不大,既無雕樑畫棟,也無華麗裝飾,簡單樸實,非常符合客家的傳統。鍾屋位在相當偏遠的「坑肚」裡,當年興建房舍時,一磚一瓦全靠人力,從三、四公里外的鹿寮坑口挑進來,當時的艱難與辛苦,絕非現代人所能想像。客家人不畏艱險,篳路藍縷,以啟山林的精神,在鍾屋伙房身上可以清楚的感受到。

所謂「尊卑關係」,主要表現在屋頂的高度,正身是祭拜「阿公婆」(祖先牌位)的地方,屋頂自然高度最高, 正身左右兩側的「落鵝」,屋頂稍低,落鵝的外間,屋頂又降低一點。橫屋部分也是如此,橫屋最內一間,屋頂必須低於正身與落鵝,由此向外延伸的房間,屋頂高度依次降低,也就是最外間地位最低。如果你從山坡上鳥
瞰鍾屋,所謂屋頂的「尊卑關係」,就可以一目了然了。

鍾屋正身大門有一副對聯,內容為:「要好兒孫須積德、欲高門第必攻書」。顯示鍾家相當重視倫理道德與子孫教育。這一點相當符合傳統上客家人「勤耕讀」、「重功名」的特質。

總之,無論從文化資產、建築結構、環境形勢或客家文化特質等各方面切入觀察與瞭解,鍾屋的價值與建築之美,都是值得欣賞與保存的。所以,被縣府定為縣定古蹟,應該是無庸置疑的。





芎林的「奉憲示禁碑」

芎林的「奉憲示禁碑」


        清治時代為了要禁止人民發生某些違法情事,有時候會在發生違法事實的地點,將發生事實的原委以及規定事項刻在石碑上加以公告。這種公告示禁用的石碑,就是所謂的「奉憲示禁碑」。
        一般說來,用石碑刻字的方式公告,應該屬於重大事件,而且希望具有長久的禁止效力。而所謂重大事件,則以禁止濫墾濫伐的情事居多。比方說:咸豐元年(1851),淡蘭古道--三貂嶺頂上的「奉憲示禁碑」,公告內容是禁止無知人民隨意砍伐道旁樹木。至於新竹縣內尚存的兩座「奉憲示禁碑」,一座在竹東鎮頭重里竹中國小內,咸豐二年(1952年)立,公告內容為禁止私自濫墾佃農牧牛的土地與貧民埋葬之墓地。另一座就在芎林鄉廣福宮廟埕前,同治六年(1867年)立,公告內容為嚴禁斬鑿龍脈。
奉憲示禁碑

茲將芎林「奉憲示禁碑」的碑文抄錄如後:
署台灣北路淡水總捕分府、加五級、記錄十次嚴,為曉諭嚴禁事。
本年五月二十五日,據竹北一保九芎林莊生員魏纘唐、墾戶金廣福(即姜榮華)、職員劉嵩山、吳殿華、監生詹國和、莊耆鄭家茂、吳金準暨殷舖戶人等稟稱:「一保九芎林等莊自開以來,時近百年。其來龍發祖,原由麻竹窩至赤柯寮岡過一小脈,由是層巒疊嶂,始分枝幹。先年擇於公館街崇祀文昌帝君及國王聖母,所以一保地方聚而居者不下數千家,葬為墳者不僅幾千穴。前嘉慶二十餘年,有棍徒將赤柯寮龍脈欲為斬鑿,時幸姜秀鑾、錢茂祖阻止。不料本年五月間,突有豪強又將赤柯寮龍脈擅行斬鑿,經該莊紳耆人等踴躍力阻,始行停止。生等即將斬破處所僱工修補,備禮祭賽,安鎮龍神。誠恐日後又被穿斬,則神明之宮壇廟宇被其害者難言,民間之家口墳墓受其傷者莫測。自此龍脈分出,該地並金廣福等處,無論大小龍脈以及砂手關闌等處,每多射利之徒,在人屋場風水架斬索銀。非蒙嚴禁,貽害匪輕。」等情。
據此,除批示外,合行出示嚴禁。為此,示仰閤保紳耆、總董,居民諸邑人等知悉:汝等須知地脈有關,凡有附近居民不許私行開闢掘毀,斬鑿龍脈,至有貽害。自是之後,倘敢故違,定即嚴拏究辦,絕不姑寬。各宜懍遵毋違!特示。遵。
同治陸年柒月廿九日給。承鄭璧。

    

        由以上碑文可知,當時設立禁示碑的原因,是地方仕紳、職員、墾戶等有鑑於赤柯寮龍脈遭到不法之徒濫墾濫伐,風水有被破壞之虞,影響所及,恐怕禍及寺廟神衹與住宅居民,於是共同簽呈給官府,請求官府下令嚴禁是類不法情事之發生

        雖說當時嚴禁的緣由,以維護風水地理為目的。但以現在的觀點來說,未嘗不是一種環境保護與防止土石流發生的重要措施。這一點,不由得讓我們對一百多年前的芎林先民,感到十分敬佩。


    目前,芎林的「奉憲示禁碑」與「九芎林街前義渡碑」及「義渡碑」並排,豎立於廣福宮廟埕左側圍牆邊,這三座碑,是芎林歷史的見證,是無價的歷史古蹟,應該好好的維護,才不致愧對芎林先民的智慧。


王爺坑的由來

王爺坑的由來


芎林鄉永興村舊名王爺坑。今天,你到永興村的永興橋可以看到一個意象標誌,那就是一位身穿古裝騎者腳踏車的王爺高高的矗立在橋頭處。明顯的告訴我們裡就是王爺坑。

        為什麼會叫做王爺坑呢?說來有一段很有趣的故事,而且與芎林的墾拓歷史有相當的關連。根據芎林莊誌記載:「清道光六年時,石壁潭庄國王宮聖像突被原住民盜取,當小偷逃至王爺坑時,忽然腹痛不已,驚惶莫狀,急將國王聖像請出,在半坑中置放,後眾人恭請至九芎林庄廟宇安位,人康物阜。眾人咸以為王爺顯靈,遂將石壁潭上窩名之為王爺坑。」
  
 這裡所謂「國王聖像」就是「三山國王」神像。「三山國王」一向被認為是客家人的保護神。早年客家先民來到芎林墾拓時,一方面要與毒蛇猛獸相搏鬥,另一方面又要與原住民相抗衡。由於種種不確定因素,一直困擾與威脅著墾民的生命與財產。因此,墾首姜勝智等人遂於乾隆四十九年(1784年)迎請源自原鄉廣東省揭揚縣的守護神---三山國王,於今之石潭村創建簡陋廟舍來祀奉,名之為「福昌宮」。祈望藉此,庇佑墾民,消弭恐懼,安定人心,進而激發鬥志,順利完成墾拓大業。

        聽說神像被盜時,當地居民曾立即去追緝,但是當時的王爺坑,尚屬完全未開發的蠻荒之地,森林密佈,寸步難行。小偷躲進去後,根本無從找起。然而,為什麼小偷盜取王爺神像後,會肚子痛個不停?而且會乖乖地把神像送回來?當時的居民,都認為這正是王爺顯靈的緣故。因此,就把這一條坑窩,命名為「王爺坑」。

至於,莊志所載「在半坑中置放」,到底地點在那裡?根據當地耆老的推測,可能是在7鄰送子伯公廟附近。以上就是王爺坑地名由來的典故。






芎林老街文化古蹟巡禮

芎林老街文化古蹟巡禮


        如果說你想來一趟「芎林老街文化古蹟巡禮」,你會想到要看些麼?或許有些芎林人會告訴你:「芎林老街早就消失了,那還有什麼古蹟文化好看?」。的確,老街的許多東西,隨著時代的變遷已經消失得差不多了。比方說:傳統的礱間,打鐵店、打棉被店、打油店、裁縫店等都已經沒有了,那個代表九芎林商圈的老街屋與商號牌樓,也因為道路拓寬而消失了。
   
不過,深入去瞭解,並非全無可看之處。換言之,如果我們可以從幾個問題切入去探索,還是相當有看頭的。比方說:
1.你知道台灣歌謠之父是誰嗎?你聽過他的故事嗎?
2.你知道清治時代頭前溪中上游的學術文化中心在哪裡嗎?
3.你知道文林閣的建廟緣由嗎?建廟宗旨、主要功能以及與在地文化的關係又是如何?
4.你知道鄧雨賢家族與文林閣的關係嗎?
5.你知道的呈甘橋與隱沒了的積德橋在哪裡嗎?
6.你知道芎林曾經是一個有名的造紙故鄉嗎?
7.你知道刻有「芎林莊誌」的木匾在哪裡嗎?上面的內容寫些什麼嗎?
8.你知道「九芎林公館」街在哪裡嗎?
9.你知道芎林老街上還有哪些古蹟碑碣嗎?
10.你知道傳統民宅「穿瓦衫」是什麼樣子嗎?

 
芎林老街廣福巷的傳統老宅,還可看到貼「瓦衫」的牆面。
以上十大問題都可以在芎林老街找到答案。當然,前提是你必須閱讀相關的文獻,或是找到可以幫你導覽解說的導覽員。在此,我只能規劃一些導覽行程,提供大家參考。

如果你是開車來的,首站可以選擇「鄧雨賢音樂文化紀念公園」,在那裡停車比較方便。園內有鄧雨賢雕像以及有一座佈告牆,牆上有鄧雨賢的生平事蹟簡介,可以初步瞭解為什麼鄧雨賢會被稱為台灣歌謠之父。

 看完第一站,走路約三分鐘,便到第二站---「文林閣」。該廟是光緒2年,鄧兆熊、林學源等秀才所建,原是鄉民教讀之所,清治時代培養出許多秀才,是頭前溪中上游八鄉鎮的學術文化中心。長久以來,芎林地區文風鼎盛,許多人都認為與文林閣不無關係。今天每逢考季,前往敬拜,祈求金榜題名者,始終絡繹不絕。對讀書人而言,可說建構了他們的信心與光榮感。鄧兆熊有兩個兒子也都是秀才,其中鄧逢熙就是鄧雨賢的祖父,今天文林閣內還有一對木刻的對聯,是鄧逢熙兄弟所提,內容見證了鄧雨賢家族與文林閣的關係,可謂彌足珍貴。

從文林閣往前走,過了芎林國小,你會發現右側有一條小路,走進去約二十分鐘,那便是第三站---造紙的故鄉「紙寮窩」。在那裡你可以感受到像是一處世外桃源,更可以看到造紙工坊暨一些傳統手工造紙的器具,當然你也可以與紙寮窩造紙協會預約,來個「抄紙」DIY與燒烤竹筒飯的體驗之旅。如果你的時間充裕,建議你走走旁邊的「文林古道」,行程大約一個半小時,你會發現那裡有豐富的生態資源,是登山健行的好去處,最後還可以繞道鄧雨賢公園的後方,再走出來。

如果時間有限,從紙寮窩走出來後,便可直街前往第四站廣福宮。如果你要瞭解芎林的墾拓歷史,這座廟當然非看不可,因為它主祀三山國王,[按:一般人都認為三山國王是客家人的保護神]是芎林市街中歷史最悠久的廟宇。廟中還懸掛一幅古老的木匾,上書「芎林莊志」。對於芎林的墾拓與建莊過程,有詳細的記載,是「芎林歷史」的最佳見證。此外,廟埕左側牆邊有三座石碑,一為「奉憲示禁碑」,二為「九芎林街前義渡碑」,三為「義渡碑」。這三座碑,是芎林老街,十分難得的古蹟,從碑文中可以瞭解更多芎林歷史的蛛絲馬跡。還有,廟前的廣福巷中,仍可看到一些傳統老宅,特別是有一座老屋的山牆,還保留著「穿瓦衫」的牆面,可說是彌足珍貴。

追尋歷史文化的蹤跡,來一趟古蹟文化之旅,絕對是非常有意義的旅遊方式,「芎林老街文化古蹟巡禮」,歡迎大家來體驗。




「五龍」地名與地貌釋疑

「五龍」地名與地貌釋疑
        
      不久之前,有記者詢問芎林鄉公所,「五龍村」的地名由來,鄉公所的人告知,所謂「五龍」就是五條山脈。因為傳統上,認為山脈就像一條龍,所以又叫做龍脈。五條龍脈,自然就稱之為「五龍」。這個說法當然不會錯,但是進一步問到所謂五條山脈是是指那五條時,就沒有人能回答了。
   
事實上,「五龍村」原本稱為「鹿寮坑庄」,1945年正式更名為「五龍村」,1953年,再把「五龍村」分為「五龍」與「華龍」兩村。
由於該地區的山脈統稱為「鹿寮坑山」,一共有五條,屬於下橫坑山南支的餘脈。各支脈並沒有單獨的名字,所以當然沒有辦法答覆記者了。不過,如果以相關的聚落來對應,五條山脈的位置就可以清楚的表述出來了。
   
先是從橫山鄉香園窩口起算,進入芎林鄉時為第一條龍脈,然後凹下形成「石吼子」聚落。之後壟起為第二條龍脈,再凹下形成鹿寮坑溪與「鹿寮坑聚落」,由於此區有比較寬廣的河流與窩谷,所以形成鹿寮坑地區人口最多的大聚落。之後,在五和宮後方,又壟起成第三條龍脈,凹下去的山窩則形成「下窩子」聚落。接著再度壟起為第四條龍脈,凹下去的山窩就是「燒炭窩」聚落。最後再度壟起成為第五條龍脈,再與永興村王爺坑山相連接。
   
綜觀五龍村的聚落,就是形成在山脈與山脈之間的「坑窩」裡。所以有五條山脈自然就有四個聚落。至於五條龍脈的外觀,只要沿著120縣線道,無論是從永興村往香園窩口,或從香園窩口往芎林,都可以清楚看出五條龍脈的頭部。更奇特的是,除了五和宮後方的山脈,因為凹進去,沒有形成陡直的山壁外,其它四條都可明顯的看出來,而且山壁上可以看到許多裸露的泥土與卵石,這種景觀,推測應該是洪水沖蝕切割的結果。

根據文獻記載,緊鄰五龍的秀湖,舊名「山豬湖」與「猴洞」,有猴子棲息的地方,應該有茂密山林或嶙峋石頭。因此,研判五龍的幾條山脈,早期可能是延伸到秀湖村一帶。後來,經過頭前溪河水經年累月的氾濫沖刷,龍頭部分因此不斷崩塌。當地墾民,再把崩塌後的地方,開闢成良田,如此週而復始,經過不知多少寒暑,遂使龍脈逐漸退縮,以致形成今天的山形地貌。

雖說五龍的山形地貌,與往昔多少有所變遷。但是山光水色,風景之美,依然如舊,因此有機會到五龍(暨鹿寮坑)一遊,絕對會讓你賞心悅目、心曠神怡。

三山國王信仰在芎林

三山國王信仰在芎林

一、客家人的守護神

         三山國王一向被視為臺灣客家人的守護神,有客家人居住的聚落雖然不一定有三山國王,但是有三山國王的地方,總是有客家人居住,或曾經有客家人居住過。曾國慶研究彰化縣三山國王廟時云:「三山國王之於客家人,與開漳聖王之於漳州府人,清水祖師之於安溪縣人,保生大帝之於同安縣人,廣澤天王之於南安縣人,是相等同的,都是族群的信仰神。」
 
位於石潭村的三山國王廟--「福昌宮」是芎林鄉最古老的一座廟宇
        所謂「三山國王」即巾山國王、明山國王與獨山國王等三位山神,源自於廣東省潮洲府揭陽縣霖田都阿婆墟。芎林的先民主要來自於廣東省潮洲府的大埔、饒平與揭揚縣,嘉應州的鎮平(蕉嶺)與長樂(五華)縣及惠州府的陸豐等縣。全鄉客籍住民比例高達百分之九十五以上,信仰來自原鄉的三山國王是很自然的。在芎林,有廣福宮、福昌宮與惠和宮等三座廟宇以「三山國王」為主祀神明,這些廟宇,民間俗稱「王爺廟」,其中廣福宮的信眾涵蓋芎林、文林、新鳳、中坑、水坑、上山、下山等七村,是芎林鄉內活動力最強的廟宇,許多重要慶典或祭祀活動,以它為中心。至於福昌宮的信眾涵蓋石潭、永興兩村,惠和宮則涵蓋秀湖、五龍兩村,三座廟宇的信仰圈範圍加起來正好涵蓋了整個芎林鄉,足見三山國王在芎林人信仰上的重要性。

二、三山國王與芎林墾拓

(一)墾拓草創時期與福昌宮的建立

        芎林原名九芎林,漢人入墾之前,原屬原住民游獵棲息之荒埔地。乾隆四十年至五十年(1775-1785年),有粵籍墾戶姜勝智及劉承豪等向竹塹社通事什班、土目斗限比抵給出墾批,率先入墾。什班及姜勝智並建公館於今之九芎林市街,展開開疆闢土工作。由於此一時期,九芎林一帶大部分仍屬蠻荒,蠱毒瘴癘,天災人禍,種種不確定因素,一直困擾與威脅著墾民的生命與財產,因此,姜勝智等人遂於乾隆四十九年(1784年)迎請源自原鄉廣東省揭揚縣的守護神---三山國王,於今之石潭村創建簡陋廟舍,名之為「福昌宮」。寄望藉此,庇佑墾民,消弭恐懼,安定人心,進而激發鬥志,順利完成墾拓大業。

 
芎林市街廣福宮現貌

(二)墾拓發展時期與廣福宮的建立

        乾隆五十年(1785年)以後,芎林墾拓進入發展期,五十年至五十二年(1785-1787年),劉承豪與林拱寰、林體魁等分別向土目斗限比抵給出墾批,開闢九芎林下山一帶荒埔。五十三年(1788年),九芎林一帶正式劃歸番屯,委姜勝智為佃首。五十五年(1790年)奉准設立官隘,入墾漢民,日漸增多。五十八年(1793年),九芎林公館(即今芎林市街)附近土地,已經大致上拓墾完成。嘉慶五年(1800年),劉承豪與姜勝智等人,有感於九芎林能夠開闢建庄,實乃三山國王神靈庇佑之故。於是邀集地方信士,集資興建廟舍,名之為「廣福宮」


(三)墾拓完成時期與廣福宮地位的形成

        九芎林庄建立後,作為墾務推展與墾民活動中心的公館,成為墾務向外擴展的重要根據地。嘉慶十年(1805年),姜勝智任命三個兒子開闢九芎林庄附近旱溪內埔地,同時招得佃人開闢五股林。十二年(1807年)又招佃人進墾猴洞(今之秀湖村一帶),甚至延伸到橫山地區。十三年(1808年),竹塹社土目潘文起,招漢人陳登雲兄弟,開墾九芎林埔東至石壁潭一帶土地,十四年(1809年),又招得漢人劉承德開闢大水坑(今水坑村一帶)。十七年(1812年),再招得范俊興開拓五股林,姜懷齊開闢燥坑及張娘生開拓水坑內土地。至道光初年,芎林境內一些零星荒埔,包括五股林崁頂、下山一處、九芎林公館街尾、水坑口、倒別牛及石潭溪洲等地也相繼墾成。及至道光中葉,芎林境內大部分地區已完成拓墾,九芎林市街的繁榮也因此達到空前盛況。

是道光元年(1821年),地方仕紳黃克昌、何俊享、徐元華、劉維翰、劉嵩山、姜殿魁、林賢德、鄭家寶與劉珍亮等,鑑於原有廣福宮廟舍過於簡陋,而地方墾務發展已有相當成果,居民生活逐漸提升,九芎林街商業發展日趨活絡,因此共同倡議改建,以錢什班所施山場公館之位置及劉長亮加施地基六尺做為廟地,興建國王宮(即廣福宮)。廣福宮改建後,三山國王聖像實際上還在石壁潭的福昌宮,而且每年平安戲祀典,仍須至石壁潭恭迎聖像。及至道光六年(1826年),由於發生三山國王聖像被原住民盜取後,因腹痛不已,乃急將聖像請出,最後失而復得的顯靈故事,眾信士乃將之恭請至九芎林國王宮安位。三山國王顯靈的事蹟,對於強化鄉民確認其為地方守護神的信仰有其一定的效果,而聖像恭迎至人口較為稠密,商業較為發達的九芎林市街,更提升了廣福宮的信仰圈地位。
   
        咸豐五年(1855年),地方仕紳黃克昌、劉維翰、劉嵩山等,倡議設置中元祭典,從此芎林每年舉辦慶讚中元,所有祭典活動便以廣福宮為主廟與活動中心,流傳至今日,仍然是綿延不斷,其對芎林人的影響,不言可喻。
 
廣福宮內三山國王神像
三、結語
        三山國王是先民移墾芎林時最先引進的神明,芎林能夠建莊成功,大家都認為是受到三山國王庇佑的緣故,所以說三山國王做為墾民的保護神的意義非常重大。而融入義民信仰與中元普渡的祭典儀式後,更強化了芎林人的宗教信仰模式。多年來芎林鄉內有七個村輪流參與中元普渡的祭典活動,活動的中心便是在廣福宮。如果說,你要瞭解芎林的歷史、民俗、宗教與文化發展,那麼「廣福宮與三山國王」,絕對是不可或缺的見證資料。

文林閣—清治時代頭前溪中上游學術文化中心

文林閣清治時代頭前溪中上游學術文化中心


文林閣即文昌廟,位於芎林鄉文林村文山路238號,光緒二年(1876年)建,是芎林地區歷史悠久,文化意義最為深厚的一座廟宇。文林閣之緣起,可溯及清代同治末期:根據「文林閣序」云:「同治末期,有舉人鄧兆熊設教於現今廟址,塾下學子之眾、人才之傑,斯時住在竹東、橫山、芎林、六家等士紳,盡皆受其春風化雨者,斷非誇說。

光緒初年,鄧氏更集學子創立文林社,廣攬舉人秀才,誠為頭前溪流域地方人士研究學問之中心。」又云:「光緒二年,老師林學源鑑及民俗人心不古,為挽回人心,淑世導俗,倡設廟宇。得彭殿華、劉維翰、鄭益豐、林日榮、官與清、曾永發、彭開日、彭阿慶、鍾枝順等之贊同獻款捐地,將學堂建成,名曰芎林文林閣,亦稱文祠。奉祀文昌帝君,關、呂、張三恩主,神農先帝,為地方士農工商各界信仰中心。

茲將當時文林閣奉祀諸神如左:龍虎山正一真人、法中冠帶黃仙翁、南宮太乙柳天君、南天王靈官天君、蓬萊第一峰仙翁、崑崙山修道真人、復善堂歷任天君。」以文林閣者,原為學者秀才以文會友、講學論道之處,為了擴大導風易俗,教育民心,以作育地方英才,進而創立廟宇,成為地方學宮。而文林閣之所以能創立,舉人鄧兆熊講學於先,老師林學源光大於後,可謂首當其功。文林閣成立後,群賢薈萃,盛況空前;頭前溪中上游各莊學子慕名前來就學者,絡繹不絕,使文林閣不僅成為芎林地區最早且最具規模的教育機構,甚至成為清治時代頭前溪中上游地區的學術文化中心。

「文林閣序」 中亦云:「文林閣……建築於九芎林庄高梘頭,為鄉人教讀之所,各位士紳自擬為地方學宮,蓋在當時竹塹縣治外,鄉村文風唯九芎林最盛,蒙館竟達二、三十所,樹杞林堡俱係粵人,凡三年歲科兩考,均有不少粵籍門生赴縣、府試,著有文聲。」足見文林閣,在清治時代民風蔽塞的鄉村中,所扮演啟迪民心,弘揚文化的功效,誠為既大且深矣!

【按:文林閣原有「創建文林閣碑」及「創建捐題碑」記載創建原由,兩者均立於光緒二年,前者雖已遺失,惟碑文尚在,內容可參見本書第二篇第四章古蹟碑碣。後者目前則置立於廟埕前「懷念亭」中,為砂岩石碑,因年久失修,風化剝蝕嚴重,部分內
容已不易辨識。】 

文林閣成立後,不僅發揮文教作用,同時為了勸善懲惡,扶危濟困,特於明治三十二年(1899)設「復善堂」,一方面擔負起社會救助之重責,另一方面也舉行扶鸞降筆幫助鴉片癮者戒煙。明治三十三年(1900)三月,文林閣分設組織,原有「復善堂」改組成立財團法人「存仁院」,對於救貧濟困等社會福利工作,更是不遺餘力。

民國初年,頭前溪流河道變遷,廟產荒地變成良田,收入頓增,乃設立獎助學金,嘉惠地方學子。民國二十一年(1932),經理人劉家水、林文勝、林玉來等發起改建,將原有廟舍改為四合院式建築,土牆屋頂改為紅磚琉璃瓦。當時之文林閣,右護龍為「翰墨林」,左護龍為「圖書府」,正廳內有「師表常尊」、「人林化成」等古匾。門柱上有:「恩頌梓潼令仰先考創教芎林滿架五經書榮登祿籍;德沾陰騭文思寒家樂遊泮水一門三秀士寵獲銓衡」及「文作金言傳經遺世訓;林開繡壤教稼厚民生」等對聯,廟埕左側則設有一惜字爐,名曰「敬聖亭」,充分說明文林閣教化民心,崇尚文風的立廟宗旨。同時,文林閣又將廟後所屬大片土地,撥予芎林國小,以作育更多學子。

民國四十二年(1953),文林閣復設立「財團法人文林閣獎學財團」,由劉興基擔任首任董事長,對於品學兼優學生暨清寒貧困者,提供獎助學金,並舉辦各項文教文化活動,頗受地方人士的讚譽。民國五十四年(1965)六月,新竹縣立圖書館芎林閱覽室成立,文林閣無條件出借廟舍一隅,以為使用。民國六十五年(1976),舉辦一百週年廟慶。八十年(1991)夏,廟殿東廂因年久失修,腐朽倒塌,為維護廟譽與安全,經眾議決,推劉阿鋉、劉清波等人負責重建新廟。八十一年(1992五月二十一日鳩工興建,至八十五年(1996一月九日竣工落成。新廟高三樓,一、二樓提供學子閱讀及文化學術活動之用,三樓則為廟殿,整座廟舍廟金碧輝煌、雄偉壯觀,矗立於芎林街上,十分醒目。

由於文林閣是芎林地區唯一奉祀文昌帝君的廟宇,久而久之,遂成為讀書人的信仰中心,特別是每逢考季,各地應考學子前往膜拜,祈求上榜中第者,總是絡繹不絕。而文林閣內,應試高中、金榜題名者的還願燈籠,更是經常掛滿殿前,蔚為奇觀。【按:此為文林閣改建前之景觀;改建後改以題名錄方式,張貼於大殿兩側牆上,相互輝映,對讀書人有莫大的鼓勵作用。】長久以來,芎林鄉人文薈萃,文風鼎盛,文林閣的影響功不可沒。


全國客家日--「天穿日」的傳統與現代意義

全國客家日--「天穿日」的傳統與現代意義

民國999月行政院客委會在多方面徵詢學者、專家與民調意見後,正式公布每年農曆正月二十日,即「天穿日」為全國客家日。

「天穿日」脫穎而出成為「全國客家日」的原因?根據客委會的說法,其一為具有客家文化的獨特性,其二為無族群排他性,其三為具有國際發展性。這三項原則,作為遴選「客家日」的要件,的確十分妥適。
2012年芎林各村社區參加全國客家日踩街活動實況

不過,客委會發行的「天穿日由來」宣傳摺頁中,對於「女媧補天」的傳說,引自「淮南子‧天文訓」共工氏與顓頊相爭為帝的說法。這一點,自然引起許多學者專家的議論。有的認為「共工氏是遠古時代的水神,顓頊是西元前二千多年黃帝的孫子,彼此年代不同,且水神怎會與人爭帝?」(張福普)有的認為「神話傳說沒有對錯、真假,將共工與顓頊連貫在同一時代,無須太在意,倒是啟示現代人愛護地球,做好環保,才是重點。」(何石松)也有的認為「漢文化兼容並蓄,與其爭執神話的年代、人物,倒不如考據其流傳的過程和對當代的意義。」(羅烈師)
2012.02.22.芎林鄉第一次慶祝「全國客家日」,地點在廣福宮廟埕」。


有關「女媧補天傳說」的版本,本來就有多種。除了「淮南子‧天文訓」的說法外,《淮南子·原道》記載為共工與高辛氏之戰;《雕玉集·壯力》記為共工與神農氏之戰;《路史·太吳紀》記為共工與女媧之戰。《史記·補三皇本紀》則記為水神共工火神祝融的交戰。這些傳說,孰是孰非,難以定論。個人認為,全國客家日既然訂在「天穿日」,它的傳統意義是什麼?所需賦予的現代意義又是什麼?

就傳統客家習俗而言,「天穿日」當天,男人不下田,女人不拿針,並以唱山歌自娛。代表客家人很早就懂得要給予大地休養生息,要對大地感恩、惜福,並且有男女平等最早的休假觀念。這便是「天穿日」的傳統意義。引伸到現代,重視環保,節能減碳,愛護地球,永續發展,更是應該去重視強調。

基於上述因素,個人認為「天穿日」由來的說法,宜採用《史記》「水神共工火神祝融交戰」之說。據說水神因為戰敗,憤而把天弄破,造成天河之水注入人間,以致釀成極為慘重災禍。近年來,地球南北極上空的臭氧層破洞以及溫室效應越來越顯著等問題,這不是在警告我們現在的天也可能有了破洞嗎?特別是去年以來,北美、歐洲與中國大陸等地紛紛發生空前的大風雪,澳洲也出現罕見的大洪水,這些災難的產生,與氣候急遽變遷,有密切關連,而此正是人類毫無忌憚使用煤炭與石油等燃料破壞環境使然。

我認為祝融的戰勝,代表火氣旺盛,濫用能源。共工的戰敗,怒而破天,代表氣候遽變,天災肆虐。至於補天之說,則說明古老的中華民族,早已有了環保意識。

因此,將古代「共工與祝融交戰引起女媧補天」之說與現代「濫用能源造成臭氧層破洞」之說,結合在一起,喚起人類節能減炭,做好環保,是賦予古老傳說新生命,建構「天穿日」現代意義的最佳做法。今天,台灣的客家人要能夠「立足客莊,放眼天下」,讓人類共同的議題與願景,融入客家文化之中,使它具有世界觀,能夠永續傳承,蓬勃發展,應該是「天穿日」被定為「全國客家日」的重要意涵。



石爺石娘的故事

石爺石娘的故事
台灣民間信仰中奉石頭為神祇者,屢見不鮮,新竹縣芎林鄉鹿寮坑(今五龍與華龍村)之石爺便是其中之一。談起這個石爺,或許不若鳳山石頭公來得聲名遠播,但是,附會一段神奇傳說,總是免不了。

從芎林鄉五龍村口,溯鹿寮坑溪而上,至華龍村集會所,步行約兩三分鐘,可見老舊民宅數幢,民宅對面有遮雨棚一座,棚下即為石爺所在。由於該遮雨棚緊鄰溪邊,矮小簡陋,毫不起眼,乍看下似是村民用來洗滌衣物的設施,因此若非下車察看,常不以為意。

石爺有兩個,一大一小,一公一母。公的形似包子,飽滿圓滑,高一米,寬兩米。母的狀似枕頭,長一米,寬半米。根據當地居民陳述,石爺曾經多次顯靈,因此特設香案,供村民祭拜。公的石爺,左上角有水泥補修之痕跡,原以為是溪水暴漲時,被其它石塊撞擊而破損,或因經年累月的日曬雨淋而龜裂。但是,幾經詢問,方知原來該處刻有『雙龍』二字,後來不知被何人偷偷用水泥加以敷蓋。至於刻字由來,傳說是日本據台之初,有日本地理師,行至鹿寮坑(今五龍與華龍村),見該處有山脈五條,形勢壯麗,乃風水上之龍脈,有「五虎下山」之兆,將來必出『草霸』(草莽英雄),抗拒日軍,對日本治台極為不利。再行至河谷中游,見溪旁有大石矗立,光滑圓潤,靈氣盎然,推測可能與龍脈之生息相關,遂命人於石上刻字,以破其氣,五龍龍脈於是被破。據說石爺被人鑿刻時,竟然從石縫中湧出鮮血,而刻字師傅也於返家的途中當場吐血而亡。此事一出,村民無不嘖嘖稱奇,感嘆不已。

有關五龍龍脈之說,村民解讀或許各有不同,但是抗戰期間,此地卻曾出了一位大將軍,那就是鄒洪上將。鄒將軍因知台灣人在日人統治下,必無出路,乃密渡大陸,考入保定軍校就讀,畢業後加入國民革命軍,對日抗戰,累升至師長、軍長、集團軍副總司令等職。由於驍勇善戰,屢建奇功,深受日軍畏懼。可惜積勞成疾,竟於抗戰即將勝利之夕,病逝於任所,享年四十九。有人說,要不是鄒將軍英年早逝,光復後第一任台灣省主席恐怕非他莫屬。又有人說,要不是五龍龍脈遭人破壞,說不定鄒將軍不會如此沒福氣。因為根據五龍的脈象,此處當是出現顯赫武將的福地。以上說法,或許都是穿鑿附會,無稽之談。但是,有些巧合,卻也十分耐人尋味;筆者有位同學,乃鄒將軍親族之後,三十餘歲便官拜憲兵上校,原本以為他必能承先啟後,再讓五龍地區再現將星,可惜聽說他最近竟然退役了。三顆梅花掛了十幾年,硬是冒不出一顆星,實在令人惋惜。

    近年來,由於工商業的急劇發展,以傳統農林為業的五龍地區,人口大量外流,儘管有小型工廠進駐,但是,仍然擋不住人口的流失。有關該地的鄉土歷史、文物傳說,也逐漸遭人淡忘。根據當地耆老鍾先生說法:「石爺的傳說,或模糊不清,或鮮為人知。他的祖父告訴他,曾經看見過石爺,從河裡跑到馬路上來,不過他本身卻從來沒有見過。倒是前幾年,六合彩盛行時,有竹東人路經此處,見石爺上刻有『雙號』二字,認為是神明指示,經跪拜祈求,竟然美夢成真,簽中大獎,贏了六百餘萬。事後,那人還特地聘請戲班公演,答謝石爺之恩澤。此事曾經轟動一時,吸引了不少發財夢者前來膜拜祈求。但是,那位竹東人,贏錢後,仍然貪得無厭,不知適可而止,最後當然賠上老本,身敗名裂。其他為「貪」字蒙蔽的人,結果自然可知。從此以後,前來膜拜者,門可羅雀。而石爺上頭的刻字,也不知何時為何人以水泥封蔽。」
  
石爺的傳說,是真是假,姑且不論。但是,其中似乎隱含著許多教化人心的意味;偷機取巧,貪得無厭,或是想一步登天,是絕對行不通的。自古以來,鹿寮坑地區,山明水秀,風光迤旎,人文薈萃,地靈人傑。特別是,純樸踏實的民風,堅忍刻苦的民性,是傳統鹿寮坑人的精神。近年來,坑裡雖然未有顯赫的人物出現,然而,歷史告訴我們,凡事腳踏實地,刻苦奮鬥,總是會出人頭地。而石爺所庇佑的,不正是擁有這種精神的人嗎?五龍龍脈為日人所破之說,或許正需要這種精神來破解呢!



「船仔窩」地名釋疑

「船仔窩」地名釋疑


    台灣傳統地名的由來,千奇百怪。其中與自然實體有關的地名特別多。譬如地形、植物或動物之類皆屬之。
   
在芎林,因為山丘面積占全境之三分之二。因此「窩」的地形特別多。所謂「窩」,簡單的說,就是淺山地區三面環山一面開口的地形。這些「窩」中,有的加上植物名稱,如「香蕉窩」、「桂竹窩」;有的加上動物名稱、如「烏龜窩」、「山豬窩」;有的則以當地最早住民的姓氏命名,如「宋屋窩」、「鄒屋窩」。當然,還有其它特殊的命名方式。比方說,以物體的象形來命名,如「船仔窩」。
   
談到「船仔窩」,芎林有兩個村竟然都有「船仔窩」,一個在永興村,另一個在華龍村。奇特的是,這兩個「船仔窩」的命名緣起,竟然是截然不同。其中永興村的「船仔窩」確實是以物體的象形來命名。可是華龍村的「船仔窩」,卻是以植物名稱來命名。
   
先以永興村的「船仔窩」來說,根據當地耆老解釋,由於該處的山形,就像一艘帆船一樣,所以把它叫做「船仔窩」。可是來到華龍村,當地居民對「船仔窩」地名的由來,認為是因為昔日該地滿山遍野都是「船仔草」之故。「船仔草」就是「颱風草」。客家先民移墾鹿寮坑之初,大都沒有受過良好教育,對於颱風草自然不知其名。因為它的形狀好像一條小船,所以客家人都稱之為「船仔草」。而此處「船仔窩」之名,也就因此而緣起。所以,華龍村的「船仔窩」是根據植物命名,而非根據地形命名。
   

到底是永興村的說法正確?還是華龍村的說法是對的?其實,兩者的說法都有道理,應該是無所謂誰對誰錯。反倒是,同樣叫做「船仔窩」,卻有兩種不同的緣起,這不是一件蠻有趣的事嗎?

青青校樹—憶兒時的芎林國小

青青校樹—憶兒時的芎林國小
樹多是美,樹大更是美。記得四十年前,母校—新竹縣芎林國小,不僅樹多,更不乏粗壯高大,枝葉繁茂,形狀奇特,氣勢雄偉者,若以環境清幽,美不勝收來形容,應當毫不為過。
我喜歡樹,喜歡在樹下乘涼聊天,在樹下捉迷藏,打彈珠,也喜歡爬爬樹,摘拾各種果樹把玩。
小時候,沒有電視,沒有電玩,沒有卡拉OKKTV,也沒有大型遊樂設施。多數孩童家境清寒,連基本的布鞋都穿不起,那有餘錢買玩具或出外旅遊。所幸母校就在我家附近,走路不過三、四分鐘,因此母校校園便成為我童年休憩玩耍的最佳去處;平日上課不說,放學後、例假日或寒暑假,校園裡的許多角落,許多大樹下,都可以找到我的蹤跡。

鳳凰樹原是母校各樹種中數量較多且較具代表性的,今天操場對面和圖書館旁仍然可見到幾株老樹。本來圖書館前是一排木造瓦房,供三年級四個班級上課,瓦房前後各有一排鳳凰樹。小時候我最喜歡到那裡玩,特別是教室後面那一排,恰巧在駁坎上,其間夾雜一些相思樹,樹下有幾條蜿蜒曲折的防空壕,形式隱密,捉迷藏、打彈珠、灌蟋蟀、溜土坡(以土坡為滑梯),沒有比那兒更合適的了!鳳凰木的果實,綠綠長長的,好像豆莢,成熟後變成黑褐色,無論豆莢或種子都十分堅硬。我們常用石頭或磚塊把它砸開,取其種子把玩或以為賭博的籌碼。鳳凰木的花朵,紅黃相間,鮮豔奪目,五、六月是花期。因為適值學年結束畢業典禮舉行之際,因此「鳳凰花開」成了畢業典禮的代名詞。記得,第一次學唱畢業歌--「青青校樹」,正是在三年級教室前的鳳凰樹下,那時候學校沒有禮堂、沒有音樂教室,老師要我們把課桌椅和風琴搬到樹下,或坐或站,學唱歌曲。以現在的眼光看,在那燠熱的六月天露天教唱,甚至一唱就是兩個鐘頭,或許有點不可思議。但是回味起來,能在鳳凰花下學唱「青青校樹」,倒是別有一番滋味。

榕樹也是校樹中較多的一種。現在的鐘塔和籃球場一帶,原本是四年級的教室,前面有一排大榕樹,忘了有幾棵,只記得每株榕樹,枝幹交錯,綠意盎然,造型奇特,各有千秋。我與兒時玩伴經常駐足期間,下棋聊天、攀爬枝幹或盪盪鞦韆。榕樹的氣根堅韌粗壯,由上而下垂落底面,有的像籐索,有的像爬竿。鄉下的小孩哪個不想爬爬盪盪以試身手?爬樹是學校嚴格禁止的,每回爬樹總得千方百計躲過老師的耳目,記得有一次,因為玩得渾然忘我,沒來得及下樹就給老師逮個正著,除了當場挨了個耳光外,還被一狀告到家裡,修理得慘兮兮。
無患子(木浪樹)是很奇特的樹,以前有一株,大概在今天視聽教室附近。木浪子的皮以水搓洗會產生泡沫,有洗淨衣物的功能。木浪子圓圓黑黑的,狀似小彈珠 ,則常被我們拿來當彈珠把玩。木浪樹外,苦楝樹、大王椰子樹等樹子也是常用的替代品。高年級教室前有一排大王椰子,高大挺拔,直衝雲霄,它的果實剝皮後,堅硬圓滑,雖然質地較輕,也是蠻好玩的。至於它的葉子與葉柄,既修長又寬大,脫落後堅韌無比,宛如一條拖著長長尾巴的小皮筏,上面可以搭載兩三個小朋友,我們經常用來拖載同伴,比賽輸贏。

提到橄欖樹(我們叫它「歐令補」),凡是校友必定不會忘記學校後山那兩排由上而下整齊排列的大樹,從操場上往上看,蒼翠茂密,一目了然。橄欖樹的果實生吃時十分酸澀,不過煮熟後以糖醃製,味道卻甘甜可口。儘管學校三令五申,嚴禁學生上山摘食,但是仍然擋不住一些饞嘴的同學。印象中,學校曾多次請人採摘,分送全校各班,每回分到幾粒,總是興奮了老半天。沒有橄欖的季節,茄苳樹子甚至也成為同學解饞的佳果,其實茄苳子,苦澀難嚥,實在不宜食用。文昌廟後面緊鄰學校圍牆邊有棵高大茂密茄苳,由於果實特別大,竟然成為小時候同學們經常光顧的地方。

後山橄欖樹左側,其實有一排荔枝樹,大概有十來株。或許是氣候不宜,或許是乏人管理,更有可能是尚未成熟即遭人蹂躪,印象中從未嘗到過一顆半粒。至於低年級教室附近舊廁所旁的那株老荔枝,常見同學攀爬戲弄,更甭談看到果實的影子了!

除了果樹外,後山還有一排竹子,長得低矮細小,我不知其名,只知道這種竹子常被農夫種植在田埂旁,用來防風。我們常利用這些竹子,因為它最適合製作空氣竹槍。這種竹槍是利用空氣壓縮的原理製成,簡單又不花錢,是我們小時候非常流行的童玩。竹槍所用的子彈有兩種,一種是用紙張浸水打濕所捏成的小紙團,一種則是天然的朴樹樹子。朴樹子比較堅硬,射出後勁道較強,深受小朋友喜愛。還好學校後山可以找到,不過不是很多罷了。

樟樹也是母校的主要樹種。樟樹可以提煉樟腦油,有相當經濟價值。過去學校校園裡隨處可見,可惜由於學校不斷變遷,多數已經慘遭砍伐。現在所見到的都是近年來剛植的新樹,沒有一棵能比得上視聽教室前的那株百年老樟,我們從它粗壯的軀幹、斑駁的表皮和那雄偉的氣勢中,不難感受到它已經歷盡無數風霜。當許多老樹被現代化的建物所取代時,它何其幸運的被保存下來,因此稱它為芎林國小的「樟樹王」,應該當之無愧。


春去秋來,歲月如流,母校已經一百歲了,而我離開母校也將近四十載。回憶兒時,「青青校樹,萋萋庭草……」的歌聲,依稀縈繞在我耳際,而那伴我成長,陪我嬉戲,讓我度過快樂童年的「青青校樹」,以及穿梭在青青校樹下的身影與嬉戲玩耍的笑鬧聲交織而成的影音,更深深的烙印在我心田,是那麼的清晰,那麼的歡愉,令人回味無窮。